是心理学中用来描述感觉情绪经验的概念。情感一词在其他领域有不同的含义[1]。在心理学中,情感是生物体与刺激相互作用的导体。

感情一般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同时也表示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或厌恶的心情。

高尚的人追求着精神信仰,有人为之而不惜流血牺牲;青年男女追求着爱情,有人为之而发痴发狂;朋友之间追求友谊,有人为之而两肋插刀;做人要图个面子,有人为了争个面子而倾家荡产;家庭生活离不开亲情,有人为了亲情而倾注毕生心血;等等,人们无一不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生活和工作。可许多人并不知道情感的客观本质是什么,却大谈特谈情感的理论问题;许多人终身为某种情感目的而奔波忙碌着,却从来不思考是否值得;许多人为满足某种情感的需要而不惜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却从来不知道这种情感的真实内涵。

情感这东西太深奥、太神秘莫测

情感定义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从这个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

“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符合人的需要”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态度”和“体验”均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这样,心理学的情感定义又可表述为:“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应该是事物的价值特性。

“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符合人的需要”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态度”和“体验”均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这样,心理学的情感定义又可表述为:“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应该是事物的价值特性。

人的精神现象难以发现其客观规定性和必然性

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那么情感的大小也必然取决于主体、客体和介体三者的品质特性,这就是“情感的三要素”。

根据情感主导变量的不同,人的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三种类型。

  • 欲望

  • 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

    当机体缺乏食物时,人就会产生饥饿的心理体验,并形成对于食物的欲望。

    是人的本质,因为他的本质被认为是由任何给定的自身情动所决定的任何行动

  • 情绪

  • 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例如,脏、乱、差的工作环境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 感情

  • 人的生存与发展要核心内容上就是对于价值的生产与消费,那么,情感对于人类的意义就是:人类依靠情感来识别价值、表达价值、区分价值、计算价值、选择价值和创造价值。

情感规律:

客观存在 普遍意义

模糊性意义,不具有确定性意义;只具有抽象性意义,不具有具体性意义。

爱屋及乌规律

当你喜欢某个人时,有时还会喜欢他的孩子、他的发型、甚至他的用品;当你讨厌某个人时,有时还会讨厌他的父母、他的服饰、甚至他唱过的歌

价值事物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人的智力品质将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道德品质,人的外表往往能模糊地、概率地反映其内在素质,人在过去的财富、素质、健康、能力等价值特性总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在现在与未来的价值特性,因此人对某事物的情感也会或多或少地映射到其它相关事物上。

强度性与效能性互反规律

容易生气的人,往往容易消气,为细小利益而大动感情的人,不容易形成强烈的行为冲动,他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上,而不容易付诸实际行动。相反,不容易生气的人,一旦生气就难以消气,那些不太动感情的人,一旦动起感情来,就能很快并且很有效地付诸实际行动。

其价值根源是:为追求相同的价值量,人的行为反应的规模应该是大致相等的,而行为反应规模等于情感强度性与情感效能性之乘积,因此情感强度性较大的人,其情感效能性就较小,情感强度性较小的人,其情感效能性就较大。

利益为本规律

“利益为本规律”只是概率意义和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与利益之间均不可能保持严格的对应和同步,总会有某种偏离

缺憾敏感规律

当人存在某种品质缺憾(生理缺陷、行为缺陷和精神缺陷)时,就会对与之相关的人、事物、语言、符号等表现出高度的情绪敏感性。

人的品质缺憾将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相关事物的价值关系,人只有对自己的品质缺憾及其相关事物表现出高度的情感敏感性,才能尽可能地回避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大限度地降低它对于其它价值关系的负面影响。如果人并不忌讳别人提及自己的品质缺憾及其相关事物,说明这一品质缺憾在当时条件下对其能力和利益的影响并不太大

物以稀贵规律

商品或资源的数量越稀少,其价值量就越大

如果所有人都侃侃而谈,唯独沉默寡言的人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逆反强化规律

当人的欲望、情绪和感情受到干扰或限制时,可能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强化这种欲望、情绪和感情,其强化程度通常与干扰或限制的强度成正比。

当人的正常需要因受到外力干扰或限制而得不到满足时,他要么放弃或压抑这种正常需要,要么提高对这种需要的欲望、情绪和感情的强度,以产生更大的行为驱动力克服外力的干扰和限制,获取相应的价值事物来满足这种正常需要。

喜新厌旧规律

人总是喜欢新生事物,厌倦陈旧事物,这也是由使用价值的边际效应规律决定的。总是吃细粮的人,往往对粗粮有特别的偏爱;长期住在城里,往往向望乡村的田野风光;天天吃大鱼大肉,就想吃点青菜;如果老呆在家里,总想出去走动走动;在同一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厌倦感;领导做报告时,如果内容重复、陈旧,就会使人厌烦。

  • 如果没有对新事物的欣赏与喜爱,就不可能推动新事物的发展;人如果没有对旧事物的鄙视和厌恶,就不可能加速旧事物的灭亡。

以己度人规律

当人对金钱、地位或色相有着特殊的偏好时,总会觉得别人也有此特殊偏好;善良的人通常容易善解人意,恶毒的人通常容易恶解人意。

  • 当不了解他人的情感倾向或价值取向时,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情感倾向或价值取向来推测他人,以降低自己在推测他人情感或价值观过程中所出现的总误差。

难贵易贱规律

人往往会十分珍惜经过千辛万苦才得来的财富,不珍惜轻轻松松就得来的财富。

轻松得来的爱情与婚姻,也不容易懂得珍惜

当价值率相对不变时,劳动价值越高和劳动时间越长,则事物可能蕴含的使用价值就越高,千辛万苦才得来的财富意味着为之付出了较高的劳动价值和较长的劳动时间,人就会更多地珍惜它

对号入座规律

当怀疑某人干了不正当的勾当时,人总会找到种种“证据”来证实这种怀疑;当认定某人愚蠢时,人总会找到种种“事实”来证实这种认定;当信仰某一宗教迷信时,往往会越来越觉得它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当觉得某人跟自己过意不去时,往往觉得他所做的每件事、所讲的每句话都是有意针对自己的。

其价值根源是:任何事物与既定价值事物及其评价事实、评价依据、评价结论总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对于预先确定的评价结论,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强化和夸大那些肯定和支持它的价值依据或价值事实,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和缩小那些否定和反对它的价值依据或价值事实,从而使它得以成立。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有本能的、程序的基因传递机制”,当机制被触发的时候,就会产生“已知的生物事件模式“。

成年人情感经验是由先天机制和一个“由意识情感交互作用所建造构筑的复杂母体”共同产生的

情感是不断变化的知道现在逐渐变化成一种理性情感,是一种高级的评价方式

在理性情感的引导和控制下,人懂得了低层次价值应该服从高层次价值,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应该服从长远利益;人还懂得了价值关系是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负向价值往往隐含着正向价值,正向价值又往往隐含着负向价值。理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层性价值”产生多层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层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只有人类。

else

情感的本质:

有快乐必然会有痛苦,有贪婪必然有恐惧,回归平衡才是本质,情感体验是生物的本能,是优势也是劣势。 天天开心快乐这个美好的愿望,本身就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不论是外界事物还是内部情感都是不断活动的,情感不会以“快乐、痛苦”这两种状态中任何一种持久不变,与平衡是因果轮回关系,平衡是本元,是这两种活动状态的核心。 情感要得到体验和发展形成认知必然要经历快乐和痛苦,当不断追求快乐而不能回归平衡时就是贪婪,贪婪导致乐极生悲处于痛苦不能回归平衡则产生恐惧。 从快乐或痛苦、贪婪或恐惧回归平衡的能力才是情感的真正本质,才是情感最强的能量,而极端快乐和极端痛苦的体验也成了产生最强能量的一个因。 人之所以追求快乐是为了情感的体验和释放,之所以痛苦是在追求快乐贪婪的路上走得太远,导致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循环,体验了快乐和痛苦以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情感的本质,就是自控与平衡。 体验快乐的过程不能在快乐中贪婪,更不能在痛苦的体验中沦陷,在体验之前不明白情感的本质,所以需要体验使自己快乐和痛苦的人、事、物之后管理好情感和情绪。 如果相信了“人的行为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就是为了逃离痛苦”这样片面二选一的信念,看似励志实则偏离情感本质,那最终不是在快乐中贪婪就是痛苦中沦陷。中国老祖先早已提出万物皆阴阳,所以不要轻易二选一,而是应该享受快乐并且接受痛苦,没有痛苦何来的快乐,没有快乐又何来的痛苦。

遗憾 - 知乎(一缕阳光)

生离死别是人生经常要经历的。

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很多人都只是自己的过客。

有些人你可能只有一面之缘,却不知道对方是否在见过你以后,就已经不在人间。

我们说珍惜,就是要在还能珍惜的时候学会别无所求。

只不过常常在幸福里毫不在意,在失去时悔不当初是很多人的常态。

也所以才会有遗憾的存在。

当然,这只是遗憾的一种。

本质上,它是自私的表现。

因为只有失去,才会让你意识到那已经当做习惯的爱,不见了。

那自己以为一直属于自己的东西,被死神偷走了。

就像我们买了某样东西,它只要没有丢没有坏,我们就会很少珍惜。

但其实所有的爱都不是私有的。

也不是对方不得不给你的。

那是对方对你的付出,是应该要值得珍惜和感恩的。

也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懂得珍惜。

懂得如何用最大努力去和对方相处,去趁着没有失去,将所有遗憾的坑洞都填满。

除了幸福时候的不在意,患得患失也会带来遗憾。

在明明拥有的时候,却因为害怕失去而没办法全身心享受这份美好。

这就会让分别变得格外残忍。

好像自己一刻都不曾拥有过。

这样的遗憾更加没办法释怀。

因为自己做不到,即便再有别的人别的事,也会生出这种不安来。

甚至会越来越容易患得患失。

有时候还会因为这份不安而失去对方。

就像爱情里的不安全感。

其实每一份美好,都不在于天长地久。

哪怕片刻,也值得用心体味。

不能等失去了才去想到它有多好。

想到那个人,自己曾经是真的可以更加珍惜的。

第三,没有勇气,也会造成遗憾。

遗憾的本质就是可为而未为。

对于没有勇气做的事,常常会成为遗憾的源头。

没有对父母长辈说出的我爱你,没有对暗恋的对象说出的我爱你,没有对再也见不到面的朋友说出那句对不起。

等等。

有的时候,转身,可能就是一辈子。

要有勇气去做,要对得起自己的在意和选择。

总之,遗憾是不可控的,却又是可控的。

学会在拥有的时候用尽全力,才能在失去的时候做到坦然。

爱,不该是时过境迁的遗憾,而应该是当下的温柔以待

不要等失去更多,才知道什么是爱。

参考:

情感理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情感 (心理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情感计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情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遗憾到底是什么? - 知乎 (zhihu.com)

情感的哲学本质_百度百科 (baidu.com)

人性论(哲学理论)_百度百科 (baidu.com)

情感规律_百度百科 (baidu.com)

感情(词语)_百度百科 (baidu.com)